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之内,我国公民的个人信息几乎是可以任人索取的,有些商家对于自己相关信息的了解程度甚至会让当事人觉得非常的诧异。当事人的手机号,住宅地址,甚至是连工作的地方都能够全然不费工夫的收集到,其中不可排除的就是有些人员在非法收集公民的信息。那么,在我国如何处罚非法获取公民信息罪?
(相关资料图)
一、在我国如何处罚非法获取公民信息罪?
国家机关或者金融、电信、交通、教育、医疗等单位的工作人员,违反国家有关规定,向他人出售或者提供公民个人信息,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情节特别严重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违反国家有关规定,将在履行职责或者提供服务过程中获得的公民个人信息,出售或者提供给他人的,依照前款的规定从重处罚。
窃取或者以其他方法非法获取公民个人信息的,依照第一款的规定处罚。
单位犯前三款罪的,对单位判处罚金,并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照各该款的规定处罚。
二、非法获取公民个人信息罪定罪标准
非法获取公民个人信息罪是《刑法修正案(七)》第七条第二款增设的罪名。是指个人或者单位窃取或以其他方法非法获取公民个人信息,情节严重的行为。依照刑法第二百五十三条之一第二款规定,犯非法获取公民个人信息罪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单位犯本罪的,对单位判处罚金,并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责任人员,依照第二款的规定处罚。
(一)“公民个人信息”的内容界定。
到目前为止,对公民个人信息的具体内容尚没有明确的法律定义。但是作为非法获取公民个人信息罪的侵害对象,在司法实践中必须要对此概念作出相应的厘清。法院分析认为,对公民个人信息的判断要把握两个标准:“自然人性质”和“隐私性”。公民个人信息应当是自然人的信息,这就排除了法人或者是其他组织的信息,对于司法实践中非法获取大量的企业信息不应认定为公民个人信息。
(二)“非法获取”的行为判断。
“窃取或者以其他方法非法获取公民个人信息”是法条对该罪的行为描述。对于“窃取”尚好理解,但是对于“其他方法”到底涵盖哪些,实不明确。这当然是立法的一种技术考量,但是在司法实践中这一问题亟需解决。法院认为,“非法获取”可以理解为,没有法律依据或者授权的获取方式。实践中,行为人常用的方式一般是窃取、购得、骗取、夺取、胁迫、索取等,无论哪种方式都没有得到法律的授权或允许。
(三)“情节严重”的后果认定。
法律关于“情节严重”的表述标准模糊,法官具有较大的自由裁量权,同时法官在认定案件事实时也具有一定的困难,不容易形成“心证”或是对自己形成的“心证”摇摆不定。法院认为,对“情节严重”的认定必须具有综合性和全局性。
综合来看,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去考察是否构成“情节严重”:
1、主观目的之判断。从行为之目的或者动机可以判断出行为人的主观恶性的大小。笔者认为,出于牟利目的而非法获取公民个人信息的行为与因日常生活和工作需要而非法获取信息的行为相比,前者主观恶性明显要大,且信息的传播范围要更广,因此,情节更为严重。
2、“量”之判断。这里的“量”是个宽泛的范畴。具体言之包括信息数量、获取次数和经济利益等三个方面。
3、“方式”之判断。非法获取公民个人信息罪必须要求获取的手段或者方式是非法的。手段的恶劣程度同样体现出社会危害性,是犯罪客观方面的重要内容,另外,手段的非法程度也是行为人主观恶性的外化。
综上,考虑到目前缺乏对非法获取公民个人信息罪的司法解释和配套规定,在司法实践中,法院只能通过对这个罪名的立法本意综合考量,辅之以法官的自由裁量权,才能作出合法、合理、合情的司法判断。
国家刑法当中规定的非法获取公民信息罪的量刑是在三年以下的,而且获取公民信息特别严重的量刑就有可能会在七年以下。可是关键是对于公民信息的保护程度不能只通过相应的刑事制裁措施的,公民信息的泄露如果说被一些心术不正的这部分人员所利用,造成的社会影响可以说是后患无穷的。
拆迁信息公开的内容有哪些?
涉嫌非法获取公民信息的认定依据
群众如何申请政府信息公开?
法律百科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之内,我国公民的个人信息几乎是可以任人索取的...
法律法规集体企业改制实施步骤是怎么样的一、准备阶段企业充分进行改制宣传...
法律讲堂一、职务发明是指企业的工作人员发明的产品吗?职务发明是指企业、...
资讯国家占地苗圃赔偿标准一,农村征地补偿标准1,征收农村耕地赔偿标准...
法律知识银行给你贷款是有担保或抵押的,否则是不会给你贷款的。你还不了了...
一、五联保贷款是什么所谓五联保贷款,通俗的理解就是由五户以上业...
在辞职后可以申请劳动仲裁吗?劳动仲裁的诉讼时效是多久?在工作期间...
合同订立的当事人是什么人?我国法律是如何规定合同订立当事人的?《...
Copyright 2004-2022 faping.com 版权所有 邮箱:434 922 62@qq.com 备案号:京ICP备2023000331号-22 有害信息举报